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经典文章2024-03-20 10:28:173

心理健康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以往对健康传统定义的表述中,都是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阿拉木图的成立大会上,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给“健康”重新定义,人们把这个定义称作健康新概念。这个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人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及其复杂的心理功能,即具有能进行抽象思维、有着创造智慧和预见能力,以及丰富情感色彩的主观内心世界。在人身上,生理活动功能和心理活动功能不可分害地联系着,而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能互相转化,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还是一个社会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身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这个统一整体中正常运转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总之,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健康新概念,已逐渐成为人们一致认同的看法。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都处在完好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人。

  显然,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和制约躯体生理健康,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失去健康的人,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必然会使身体生理功能承受损害,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心理导向的偏差,也必然会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功能,因此,对人们把健康概念推延到心理健康方面,这是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从而对人的健康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全面更科学。

  那么,应如何表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呢?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且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异常,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不过已有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

  1.美国学者坎布斯(A.W.Combs)的观点认为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Maslow)和心理学家密特尔曼(Mittelman)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3.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健康7种标志是: (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感;(4)知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 (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4.我国学者一般认同的心理健康的标志。 以上这些著名学者有关的心理健康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了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思想主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同时,由于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民情,提出适合我国人民特点的心理健康标准,这样,才能对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有切实的指导??健康的标志如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即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在努力发掘自我潜能的同时,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从不产生非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求自己。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和自卑等不健康心态,也不会产生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人际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仅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并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既能在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关心、友善、尊敬、信任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猜疑、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他们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他们能积极储备知识和经验,以便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或障碍。凭借知识、经验的积累,加之刻苦奋斗、乐此不疲的精神,他们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有效,工作更加出色。

  (5)能适当地表现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但一般不会持久。他们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同时能够适度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6)人格完整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中的气质、能力、性格特征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个体成长的不同,人们会具有相对应的特征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十多岁的少年外出时总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于过分地男性化,男子过分地女子气,则易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

  (8)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它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言语表达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属于心智不健全。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

  前面已谈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这些因素来自生物、心理、社会文化三大方而。因此,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必须从这三大方面去考虑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群体里的个人,难免会发生心理失调,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障碍(精神疾患)。因此,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在发生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时,怎样恢复心理平衡,清除心理障碍(精神疾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下面列举几个方面,作一分析。

  第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活动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按一定的方式去生活,这种方式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来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冠心病、脑卒中,甚至癌症。艾滋病等都与人??所以这些病也被称为“生活方式病”。一般来说,起居无常、饮食无序、运动过少、吸烟、嗜酒、吸毒和不良性行为等都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由于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有关,故有人又把上述种种严重的疾病称为“现代文明病”。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则有利于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一般认为,健康生活方式应包括;首先,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8小时左右);其次,一日三餐,平衡膳食,每天坚持吃早餐;再次,控制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最后,适量运动,每周至少有2-3次体育锻炼;不吸烟、少饮酒。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使人身体健康,少患疾病,特别是可以避免罹患上述种种严重疾病。有了健康的身体,就能给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一句有名的西方谚语。诚然,疾病丛生,神不守舍,精神健康就无从谈起。

  第二,讲究心理卫生。人们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必须讲究心理卫生。说到心理卫生,则直到目前恐怕还是一个被人们普遍忽视的问题。所谓心理卫生指的是人们应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发生心理失调和精神疾患的原则、方法和措施。

  讲究心理卫生,首先要注意用脑卫生。因为大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大脑的功能,如果大脑作为器官受到了损害,它的心理功能也必然要受到危害,这时心理健康自然就难以维护和保持。用脑卫生除了避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有害影响之外,主要是指在使用大脑时候要讲究科学用脑,就是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以致功能衰弱,特别是应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劳累一天的大脑有一个及时而有效的修复过程。其次,讲究心理卫生是要避免或减少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的发生。心理不健康的突出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的存在。而造成心理失调和精神疾患的因素十分复杂。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的认识和态度存在着许多误区。因而对一些本来很平常或难以避免的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表现难以接受,讳莫如深。本人一旦发生常常讳疾忌医;对于别人则避而远之或报以歧视的态度。这对于预防和消除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维护心理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也是违反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的。讲究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现象一旦发生或有可疑迹象时就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以便尽快消除可能发生的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

  第三,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人的情绪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积极的。良性情绪,如高兴、愉快、喜悦等,它能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增添新的活力,发挥机体的潜能,改善人的生理心理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二是消极的负性情绪,如愤怒、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有两面性,一方面可有利于个体为适应恶劣的环境刺激而斗争;但另一方面,负性情绪往往以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持久的心境而出现,使人的头脑失去冷静,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或精神颓丧、意气低沉,使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被歪曲,意志行为反应受到扰乱等,从而影响人的整体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心理健康遭受严重的损害。例如愤怒情绪,它能降低人的理智水平和正常的判断及自控能力,一旦丧失理智就会做出许多过激的行为,以致带来诸多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显然,这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要维护心理健康就要学会情绪活动的自我调控,及时排除各种消极的负性情绪。

  第四,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人总是按照自己既有的人格来观察外界事物,思考问题,产生相应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同时对外界环境刺激采取一定的对付策略,并做出一定的行为反应。这样,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就能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评价客观事物,采取恰当的态度,体验正常的情感情绪,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反应;因而有助于人们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更能有助于人们有效地去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过的是群体生活,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通过群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一个人就能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和同事在一起,更能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这样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参与经常进行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得以不断地扩大,不仅可以使人交流经验、增进理解、开阔视野、开朗心胸,还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与社会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体验以及充足的社会安全感、责任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增强个人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宁夏癫痫病医院有哪些

哪家医院治疗癫痫病最好

北京治疗癫痫病

癫痫病医院排名

治疗癫痫哪些方法好